原标题:创业被骗光血本之后,他说市场不会因为你可怜就同情你,今日他敲响公司上市钟
上世纪80年代,研究生毕业,大多数人都选择铁饭碗,他却决定去东南沿海小工厂打工,在热气腾腾的生产车间里锻造自己的人生。
面对台资企业的轻视与傲慢,他愤然舍弃高薪工作,白手起家创业。然而,第一笔订单就遭遇客户跑路,30多万血本无归,几乎破产。他用“市场不会因为你可怜就同情你”鼓励自己,重新开始。
20多年后,他一手打造的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富士电机、西部数据、佳能、三星、索尼、比亚迪、oppo、小米等知名国际大品牌产业链中的一员。2017年1月12日,和胜股份(002824)董事长李建湘在深交所敲响开市宝钟的时候,不会忘记1989年夏天只身前往珠海小工厂打工的那个夜晚。
李建湘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家庭,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出一个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李建湘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上了名牌大学——中南大学的研究生。1989年,李建湘从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毕业。那个年代,大部分同学都去了研究所或者相关政府部门、国企业和事业单位等,而李建湘却选择自主择业,去了东南沿海。
“我不太喜欢捧着铁饭碗按部就班过完一生。那时刚刚改革开放,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很快,东南沿海充满了许多活力。我也想自己闯一下,看看能不能混出个样子来。”李建湘说,“我是农村出来的,想着即使做不好,大不了回家种地,也不会比这更差了。”
上世纪80年代,有色金属行业规模很小,在珠海经济特区,只有一家铝挤压材公司——珠海美饰铝异型材企业有限公司跟李建湘专业对口。“这是一家外资企业,现在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小的工厂,但当时我没选,我得先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他说。
在珠海美饰铝异型材企业有限公司一线做了两年多,李建湘升任车间主任。1991年,中山新开了一家台资企业——中山市豪展铝异型材制品有限公司。当时台资企业基础相对较好,李建湘认为更对自己最合适的发展,在1991年底应聘去了这家公司。
在当时的中山,大家只听说过大学生,都还不太知道研究生这个学位。像李建湘这样高学历、科班出身,又在一线车间锻炼过的人才非常稀少。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李建湘很快升职加薪,被提拔为厂长,工资也涨到了1万块一个月。
90年代初,普通工人的工资每个月七八百左右,李建湘留在内地的同学一个月也不过千把块钱,月薪1万算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人群。尽管待遇优越,在台资企业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李建湘依旧是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当时大陆比较落后,台湾人很有优越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主人,而我们是奴隶,就是来打工的,打心底看不起我们,更别提什么信任,我觉得长期这样做下去也没什么发展前途。”李建湘说,“人嘛,总是要有一个追求,想要一个未来,所以还是决定自己出来创业试试看。”
1995年底,李建湘只身从台资厂出来,虽然之前工资不低,但攒下的钱对投资办厂来说还是远远不足。李建湘找到设备供应商黄灿合作,黄灿提供了一些设备,李建湘没钱支付,黄灿便答应以设备来合伙入股。
新成立的和胜铝厂主要是做铝挤压材的来料加工。国内铝挤压材行业分为建筑用铝和工业用铝,建筑用铝主要生产门窗、幕墙等建筑材料,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使用的材料相对单一,生产门槛低,价格竞争较为激烈。
工业用铝范围比较广,上到航空航天,下到汽车、箱包、婴儿车,涉及国民消费的95%的工业都会用到铝,而且是定制化服务,科技含量较高,利润空间更大。李建湘认为建筑用铝发展空间不大,因此,和胜铝厂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工业用铝。
开张后不久,李建湘接到了第一笔订单,30多万元,来自一家台资企业,让和胜铝厂为他们定制箱包框架。李建湘十分兴奋,全心全意、加班加点赶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交完货,到了约定付款的时候,这家工厂居然关门跑路了!
那是一家台资企业,直接出境跑路,也没办法追查,第一笔订单就这样血本无归。“我记得很清楚,那是我的第一笔订单,以为看到了希望,很开心。结果钱没收到,货也没了。”李建湘回忆道,“30多万,相当于我过去所有的收入,几乎破产。我那时很痛苦,但市场不会因为你可怜就同情你。”痛定思痛之后,李建湘决定勇敢面对,继续走下去。
李建湘向朋友东拼西凑借了一些钱,继续经营和胜铝厂。由于一开始交了昂贵的学费,他变得很谨慎,很注重考察合作企业的信誉。此后二十多年里,他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和胜铝厂一开始做的都是比较传统的行业,技术门槛相比来说较低,比如相机的三脚架、箱包的框架,还有铝制家具等。李建湘说:“我很幸运,后来找到一些信誉好的港资、台资企业,虽然他们价格压得很低,但总会付款给我。”慢慢地,和胜铝厂从第一笔订单的损失中缓了过来,逐渐步入正轨。
2000年以后,政府鼓励来料加工、三来一补企业转型。李建湘也认为来料加工模式不利于长期发展。当时广东的来料加工公司特别多,大家普遍的做法是把来料加工公司设置成集体企业。“挂名是集体企业,实际上集体是没有给钱的,是我们私人出的钱。”李建湘解释。
由于体制问题,2005年,他重起炉灶成立了中山市金胜铝业有限公司(即和胜股份前身)。金胜铝业从来料加工公司开始向高端铝挤压材企业转型。
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壮大,李建湘感觉自己一个人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在成立金胜铝业时引入了另外一个大股东——金炯,主管公司具体运营、市场拓展和财务,而李建湘主要负责大客户、研发技术和人才梯队建设。
2000年之后,激光打印机兴起。打印、复印过程中70%以上的成像部件集中在硒鼓,打印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硒鼓决定。而硒鼓中的核心部件为铝合金管,对高端铝挤压材有很大需求。做激光打印机的大部分是日本企业,他们对质量要求严格,准入门槛非常高。
当时国外生产硒鼓用铝合金管材技术已很成熟,但都作为保密技术进行保护。为了进入激光打印机市场,李建湘亲自带队,研发感光鼓铝合金管材。2006年,这一个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
技术研发也取得了成果:金胜铝业生产出了符合感光鼓鼓基高品质要求的铝合金管材,不仅与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相当,还在价格上有较大的优势。
为了拉近与日本企业的关系,李建湘还聘请了一些日本企业退休的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一直在改进技术、完善产品,尽可能寻找与日本企业合作的机会。
最终,金胜铝业赢得了日系企业的信任,成为佳能、富士施乐等日本高端激光打印机品牌的供应商,一步步打开了日系市场。到2008年,日系企业占到销售总量的40%多。金胜铝业的规模和利润也都大幅提升。
“之前做的是较为低端的传统铝挤压材,合作客户多是台湾、香港的企业,他们把价格压得很低,我们的利润很少。日系企业对技术、质量发展要求非常高,同时利润空间也相应增大。”李建湘介绍。直到现在,激光打印机用材还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
或许是因为科班出身,李建湘十分注重借助高校的力量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和胜股份先后与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展开合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们的客户群体不断向高精尖方向转移,技术方面的要求慢慢的升高,研发跟不上肯定不行。我们每年都要设立十几个研发项目,搞研发成功率不高,所以我得亲自带,不然做不起来。”李建湘说,“我本身是搞技术的,在技术方面我始终没放松,直到现在我还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做研发。”
和胜股份每年都要拿出主营收入的3%左右作为年度科研经费,远高于行业平均科研投入比例。李建湘说,只有做到特殊的比例的研发投入,才能确保研发工作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
李建湘团队还进行了超细微结构6061铝合金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在电子工业领域,这项技术主要使用在于制造电脑硬盘驱动组件上。驱动组件是硬盘中的核心机械部件,是承载磁头及作为存储介质与读取设备间的连接桥梁,在极端的使用条件下,任何微小的杂质脱落或细微的尺寸偏差都有可能造成硬盘严重损坏。
6061铝合金材料研发成功之后,和胜股份一举拿下美国西部数据硬盘驱动臂的生产机会。硬盘对驱动组件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在铝挤压材中要求最严格。和胜股份成为全世界顶尖硬盘厂商的供应商也间接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和质量水准。
和胜股份陆续完成了多个国家资助的重大研发项目。2008年底,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那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企业很少,含金量较高。除了享受税收优惠,和胜股份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权威认证,有利于进一步开拓高精尖市场。
近几年,和胜股份还在向消费电子方向转型,主要使用在在智能手机、移动电源等领域。小米的移动电源外壳,约70%是和胜股份提供的。
对于未来,李建湘表示比较看好汽车用铝这一块。“2015年,我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和胜汽车配件,主要生产汽车结构件和功能元件,也给比亚迪制作新能源汽车电池外壳,后续还可能会拓展到新能源汽车的车窗和其他构件上。”李建湘说,“中国的汽车用铝比例跟国际相比还比较低。对于汽车轻量化,国家也是有明确的要求的,十三五规划中也有涉及,未来会有很多新增需求。我们大家都希望将来能在汽车用铝领域有所作为。”
回忆起创业初期,李建湘说:“前十年我们是没有周末的,原来统计的出勤率显示,一年有350天都在上班。”经过20多年的辛苦和付出,目前,和胜股份已形成了涵盖铝合金材料开发、熔铸、模具制造、挤压成型及精密深加工等配套完整的研发生产服务链条,成为富士电机(深圳)、西部数据、佳能、三星、索尼、兄弟亚洲、比亚迪、oppo、小米等知名品牌产业链中的一员。
2015年,和胜股份营业收入突破7亿,公司员工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扩展到如今的1700多人。2017年新年伊始,和胜股份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曾经一起创业的合伙人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合作跟结婚一样,要互相信任,是一辈子的事情。”回顾公司的发展历史,李建湘颇有感触。
多年来担任公司CEO的金炯,和李建湘之间的合作其实从1996年就开始了。金炯原来在另外一家铝材厂当厂长,与李建湘经常有业务往来,在和胜铝厂成立初期,给了李建湘不少支持。
金炯加入和胜之后,两人的合作一直非常默契。“我们之间有互补性,更主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信任基础,大家彼此互相信赖。”李建湘提起这位多年的合作伙伴赞不绝口,“他在市场和财务方面能力比较强,应该讲他管钱是管得比较到位的,企业强不强最核心是财务能力强不强。现在其实他的责任比较大,因为他是总经理,公司运营的工作都是他在负责。”
而最初以设备入股的黄灿(已故),虽然始终没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但仍然是公司的大股东。黄灿去世后,他的妻子霍润和儿子黄嘉辉分别成为公司第二、第四大股东,同样共享公司发展的成果。
李建湘说:“他(黄灿)一开始的投入并不多,但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帮助我,在和胜低谷的时候也没有说要撤走,这是对我的信任。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觉得这些回报都是应该的。”